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管理 > 学位授权点 > 正文

细胞生物学(071009)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

1.学科点历史回顾

徐州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学科于201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是生物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本科生教学和细胞生物学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细胞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于2015年由生物学教研室变更成立,下辖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市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徐州市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生物制剂研发工程研究中心。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关注细胞生长微环境对细胞内信号调控、细胞抗原特异性TCR识别及表观调控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1)细胞-基质/细胞力学互作方向:主要研究细胞-基质力学相互作用和细胞-细胞力学相互作用对细胞骨架重塑、细胞核弹性改变、细胞内分子信号以及染色质可及性改变对细胞增殖、分化、死亡、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细胞抗原特异性TCR筛选和识别:针对T细胞受体疗法(TCR-T)特异性识别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呈递的细胞内抗原表位,与CAR-T疗法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抗原谱识别、更强的特异性识别和更低的脱靶效应等优势,该方向旨在建立 TCR库和新抗原库之间高通量特异性筛选方法,并基于该方法研究新抗原特异性TCR的交叉识别能力,及其抗原识别机制。该方向的研究利用细胞的生物学、免疫学知识,跨学科整合微流控等新技术,有效解决肿瘤或神经免疫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促进跨领域技术和科学研究。

(3)胶质瘤细胞命运决定的表观调控: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近年来发生率逐年递增。恶性胶质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77.5%,在我国34岁以下肿瘤患者死亡率中排第二位,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列第三位,但其病因和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本方向一方面研究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另一方面从表观遗传调控及“GBM-Ast间谷氨酰胺-谷氨酸对话”层面探索GDNF促进胶质瘤进展的分子机制。

3.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介绍

学科现有成员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出国经历8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已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学科负责人简介:姚瑞芹,1975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细胞生物学学科带头人,细胞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卒中学会卒中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自然基金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围绕中枢白质损伤的机理及防治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科技部重点项目1项。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高校及徐州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承担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课程1项;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主讲《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课程,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与撰写英文教材1部,主持江苏省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篇。

4.学科科研情况

近年来,本学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SCI收录文章130余篇,教学论文16篇,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淮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细胞生物学是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支持学科,依托徐州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该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近5年承担20余项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具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实验室面积1800 m2,已建成配套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平台、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以及形态学研究平台等基础平台,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与国外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医学院、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院联合培养硕、博士生,并与国内海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形成实质性的科研合作。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本学科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承担本科生《细胞生物学》、《生命科学概论》和《细胞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并承担硕士研究生《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以及博士研究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承担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获得二、三等奖各1项;指导研究生获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研究生生物检验科研创新实践大赛特等奖1项。与国内外著名学科和实验室建立密切的联系。现有在读本学科博士生3人,在读本学科硕士生近10人。

7.学科社会服务

学科坚持面向社会需求,建立了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科重视教学改革和研究,并借助突出的科学研究、创新的科研思路为支撑并带动教学发展。此外,学科和国内外优秀大学、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为学校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8.招生就业

本学科招收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单位包括高校、医院、生物公司等,部分研究生进一步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博士深造。学生科研和实践操作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