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导师队伍 > 导师风采 > 正文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风采——分子影像学导师团队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08
浏览:

团队简介:

分子影像学导师团队,围绕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早期影像诊断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综合应用医学、生命科学、化学与工程学等多学科前沿技术,构建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分子影像平台,利用PET、MR、CT, 超声与荧光等多种模态影像技术实现了对重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团队带头人徐凯教授是徐州医科大学A类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团队所依托的徐州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老中青导师队伍梯队结构合理,后续青年导师队伍实力雄厚。拥有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支、优秀学科梯队1支,省级优秀课程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2支,省“科教强卫工程”创新团队1支。团队成员主要包括李菁菁教授、韩翠平副教授、王永博士与郑绍辉副教授,成员先后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三层次)、江苏省优青、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与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称号、江苏省“科教强卫”青年医生等人才称号10余人次。近年来,团队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医学奖等省市级奖励2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市级各类课题6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 15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 Soc. Rev, Adv. Funct. Mater, Chem. Eng. J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优秀事迹:

    一、整合资源,着力加强团队建设

基于疾病精准诊疗的发展大趋势,团队成员积极研判,从分子影像、影像组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角度出发,以对比剂制备、多模态融合、影像特征筛选等为着力点,聚焦疾病影像诊断效能改进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突显了团队成员医、理、工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优势,推动影像医学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助力新医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团队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先后创建了省级医学影像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2年获批江苏省医学影像与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和创新平台。不仅如此,团队成员还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Mayo Clinic、香港中文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海内外资源。

    二、铸魂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团队重视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将“文化自信”融入铸魂育人,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引导研究生注重积极的思想文化和专业学习。同时,团队中每一位导师都专注科研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治学严谨、精心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团队还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外著名学术会议,努力开阔视野,并坚持每年邀请国内外各领域著名专家来所为学生做专题讲座,组织学术研讨交流,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名家一起交流研讨。例如,在国际顶级放射学术会议,如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欧洲放射学年会(ESR)、国际磁共振年会(ISMRM)以及中国放射学年会等,每年都能看到徐医影像研究生的风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不仅是对团队学术成果的认可,也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立德树人,以身示范硕果累累

团队带头人徐凯教授,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徐州医科大学A类特聘教授,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医学影像科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人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曾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厅级科技奖20余项,先后主持国自然基金项目、省、市级课题18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20余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1区20余篇),培养的研究生论文连续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的负责人,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21年度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徐凯教授投身医学教育事业38年,忠诚热爱教育,不遗余力、不忘初心,努力推进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像教育工作及发展。徐凯教授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时刻要求和提醒学生们,不论是对师长、对亲友、对同学,都要做到孝敬长辈、尊重师长,礼让谦和,竭诚相待。徐凯教授常说:“做好传帮带,就一定要做弟子们的良师益友”,他一直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着周围的师生,引导学生在为人处世中领悟各种人生道理。在影像学研究生培养中,徐凯教授始终坚持临床技能、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入学之初便与团队老师分工协作,让研究生短时间内适应快节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同时秉承精养、护养,绝不“放养”的原则,从入学到毕业,一天都不能懈怠。董丽娜、郭楠、李梦双、侯旻四位同学在准备全国影像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大赛时,徐教授在赛前对四位同学在临床技能、赛场发挥和心态调整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最终四位同学不负众望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展现了徐教授在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上的深厚功力。同时,徐教授也一直将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放到中心位置,在学生选题之初尽量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突出科研方向创新性与临床应用性。并且,虽然医院行政及临床工作繁忙,他总是能坚持每周定期参加科研组会,时刻掌握研究生们的科研进展,并给出专业指导。焦敏同学初选题时准备利用碳量子点进行肿瘤细胞荧光检测,徐教授根据研判碳量子点发展方向,合理建议焦敏同学利用碳量子点对疾病进行多种模态成像以增加准确性,并且辅以一定治疗手段实现诊疗一体化的目的。经过徐教授2年多的精心指导,焦敏同学成功在动物模型上实现了肿瘤的诊疗一体化目标,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类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不仅如此,在徐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徐慧婷、王珊、董丽娜分别获得2017、2018和2021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孔莹的“钆对比剂脑沉积”研究成果被国内专家共识重点引用,并且入选2019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

团队骨干李菁菁教授,医学影像学院院长,先后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二、三层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教强卫”青年医生、江苏省第十四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34.09,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类)三等奖、江苏省肿瘤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肩扛学院重任,不忘育人初心。李教授作为医学影像学院院长,担负着学院管理与学科发展的重任,日常行政工作占据了极大的精力与时间。然而,李老师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努力坚守着一位研究生导师的初心。作为一位幼子的母亲,李老师在繁重的学院工作之余,尽量牺牲晚间与周末休息时间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当学生遇到实验瓶颈时,李教授会在第一时间与其讨论分析,探讨失败缘由,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实验难题;当学生准备论文时,李老师总会竭尽全力进行论文修改并选择最佳期刊进行投稿直至接收。不仅如此,李老师从不放弃每一位同学,尽量用最大的付出换来学生成材。王琦同学进入实验室第一年,由于不适应实验室学习和工作节奏,加之本身实验不顺利,导致其非常焦虑,有放弃的念头。李老师了解其状态后,及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且抽出更多时间进行科研思维培养与实验操作训练,帮助王琦克服在动脉粥样硬化体内成像上的一个个难关,让王琦重拾科研信心并成功实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内成像并进行了初步清除,最终实验成果在中科院一区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并且顺利进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影像科工作。不仅如此,在李教授指导下,学生有5人获省级科研创新课题,3人获省优秀毕业论文,1人获省级三好学生。

团队骨干韩翠平副教授,曾获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三层次、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科教强卫”青年医学人才、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级、省、市级课题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影响因子总计126。中文论文8篇。以第一申请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类)三等奖、江苏省肿瘤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韩老师是一个温柔,细心,负责任的导师。在工作中,韩老师总能以专业的角度循循善诱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实践、开展科研。除了每周组会外,韩老师还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时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情况,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把握科研进度,做到张弛有度。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学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教育,要求学生稳扎稳打,对实验数据反复验证,而不一味追求具体科研成果。对待学生,亦师亦友,柔中带刚,很尊重、信任学生。学生说:“韩老师像一个姐姐般,温暖并热心的关心我们的生活,总是会温柔的给予肯定和奖励,是我的研究生生涯中遇到的珍贵的老师、朋友。”

团队骨干王永博士,主要从事分子影像探针和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多模态成像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论文3篇,以第一申请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王老师始终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工作中都踏实认真、严谨细致。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以身作则,不仅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制定实验方案,而且亲自参与到实验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在最为困难的前期纳米材料制备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以身示范,使学生养成实验操作规范、实验记录细致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最大的努力,经常可以在晚上和周末看到王老师忙碌的身影。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的心理焦虑耐心开导,尤其对学生所遇到的实验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时能悉心开到、尽力相助。夏莹莹同学在研二时实验遇到困难,面临做不下去的困境,王老师不断和夏莹莹进行分析讨论,最终通过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调控,制备得到性能优越的分子影像探针,使毕业论文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因此,王老师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更被不少学生视为知己朋友。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一片赤诚之心,写就了别样的感动。

团队骨干郑绍辉副教授自2018年加入团队后,先后获得江苏省“333工程”和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在纳米医学、分子影像与纳米机器人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8.808。

年轻人就不要怕吃苦,这是郑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郑老师一直认为最好的带教就是以身作则,由于本身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郑老师总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近距离看到老师的工作态度与辛苦付出,从而让学生领会并养成踏实做事习惯。自从研究生带教以来,郑老师一直在课题方向选择、实验实施与科研论文准备中全过程参与,并在课题遇到困难时,经常带领研究生一起进行攻坚克难,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验里面遇到的问题。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一次次反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科研思路逐渐清晰,也体会到经历苦痛过程之后获得收获的喜悦。学生经常说:跟着郑老师学习3年,我们以后工作中遇到困难再也不会畏惧,首先会想寻找各种可能的方法怎么去解决它。

就是在这样温暖又紧凑的氛围中,一届届硕、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投身到祖国影像诊断事业中去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由于研究生在校获得良好的临床与科研训练,具备扎实的功底和本领,近5年来培养的100多名研究生均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附属医院和三级以上医院就职工作,为祖国卫生事业贡献徐医影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