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点历史回顾
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是以公共卫生学为基础,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公共卫生学、兽医科学、基础医学等知识和技能,研究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发生并寻找治疗方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我校非常重视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相关领域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开办预防医学本科专业,2006年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6年成为“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获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在传染病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病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方法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食品安全与健康等研究方向,已培养研究生近百名。
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交叉学科的建立,将增强公共卫生学与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外延,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更符合国家社会亟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多年的积淀,徐州医科大学在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相关领域研究已初步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兽共患病、公共卫生疾病模型以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
3.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介绍
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优良的研究队伍。学科现有在编教职工19人,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12人,占专任教师92%。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含校外导师1人)。各研究方向人员配备合理,梯队成员间知识结构互补。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在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人类重要共患疾病模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疫病发病机理、转基因动物研究、新型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一:人兽共患病】
学术带头人:王文世,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免疫与代谢重点实验室肝炎病毒课题组PI。在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病毒性肝炎方向),并先后以博士后、青年PI和Research Fellow(欧洲肝病学会EASL Sheila Sherlock人才项目)身份在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基础与转化应用研究,包括乙肝病毒(HBV)与丁肝病毒(HDV)共感染、戊肝病毒(HEV)感染的致病机制、机体免疫应答与炎症发生发展、从宿主免疫与代谢这一创新角度发掘新型抗病毒药物和靶点。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入选荷兰消化学会官方期刊“DDD NEWS”封面人物(2019),3次获得欧洲肝病学会(EASL)青年科学家参会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研究方向二:公共卫生疾病模型】
学术带头人:胡安康,1981年12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实验师,临床兽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先后以博士后身份在扬州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长期从事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及动物临床疾病诊疗方向研究,现任江苏省科技厅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苏北地区专家组组长,主持并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省厅级课题。完成专业论文21篇,论著1部,其中一作SCI论文8篇。担任中国兽医学会小动物诊疗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秘书长,《徐州医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学术带头人:徐莉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博士学位,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师德模范和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学上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项、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1项、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设计优秀团队1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获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先后以第一或通迅作者发表SCI论著2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7人。
4.学科科研情况
学科科研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校内骨干教师均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1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获科研经费600余万元,以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本学科所在学校建有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免疫与代谢重点实验室、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条件,为全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开放的科研平台,包括电子显微镜平台、形态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医学高分子材料平台、小动物行为学平台、电生理平台、质谱分析平台,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分辨质谱仪、实时荧光定量 PCR仪、流式细胞仪、多功能酶标仪、蛋白纯化仪、蛋白荧光检测仪、活细胞成像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可以满足本学科的科学研究。
同时,科学技术处实验动物中心现有屏障设施面积约2200平方,建有三个动物实验平台(动物质量检测平台、分子蛋白测试平台、模式动物行为学及转基因制备平台),拥有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近1500万,为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学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及设备支持。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学科拟围绕人兽共患病、公共卫生疾病模型、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主要方向进行研究生招生,每年拟招收硕士生5名。并根据学科特色,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7.学科社会服务
学科培养完成的研究生大部分将进入临床医学、卫生应急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从事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相关工作,为提高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增强医学创新研究水平做出贡献,不断推进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计划。
8.招生就业
本学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CDC相关人兽共患病防控、药物及疫苗研发、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进出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生物安全实行积极防御,主动治理,人病兽防,保障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卫生监督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等领域对精通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人才的强烈需求将会缓解。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社会价值极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