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管理 > 学位授权点 > 正文

医学交叉护理学(1001Z1)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

1.学科点历史回顾

我校自2000年创办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2004年,护理学与学校麻醉学(全国麻醉学教指委主委单位)、临床医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展学科合作,在全国首家开设麻醉护理和助产护理专业方向;2008年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010年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并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护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11月作为全国首批护理院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试认证;2017年获批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助产学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护理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2022年获批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同年,在我校基础医学博士一级学科下成功增设医学交叉护理学博士二级学科。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2.1伤害性感受的护理干预机制及实证研究

2.2妇女和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机制与护理干预研究

2.3社区慢性病症状群机制与护理管理研究

3.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介绍

3.1学科带头人

周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护理学院院长,护理学专业负责人,国家级以及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负责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护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护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护理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护士进修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专家。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护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课题2项,省级自然科学研究课题2项,其他省级项目3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改课题 1 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重点项目 1 项,指导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3 项;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 SCI论文15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出版专著 1 部;获国家专利 1 项;主编国家统编教材3部,副主译教材2部,《围手术期麻醉护理学》获省级"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获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创意作品大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引进新技术二等奖1项,以及其他市厅级以上奖励或荣誉 10 余项。

教授《护理学研究方法》《高级护理实践》《麻醉护理学》等7门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5名。

3.2团队介绍

3.2.1伤害性感受的护理干预机制及实证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癌症、危重症等疾病引起的疼痛、疲劳、抑郁、恐惧、焦虑等伤害性感受,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基于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研究方法与手段,深入揭示各类伤害性感受的发生机制和麻醉护理干预后个体差异的神经心理机制,提出以非药物治疗的护理干预为主线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护理研究新方向。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各自优势,纵向追踪人群伤害性感受的发展轨迹,从麻醉护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角度寻找改善伤害性感受的护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生理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成员:团队成员共1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博士7人,硕士4人。

3.2.2妇女和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机制与护理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成年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儿童用药安全等问题,首先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从蛋白水平、分子水平、神经调节水平和行为水平分别探索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其次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等研究设计方法,探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关键靶点;然后基于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的数据与结论,在循证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确定科学可靠的干预措施,针对目标人群制定可行的干预方案。本研究团队实现了“发现临床问题-利用基础医学手段剖析机制-回归临床有效干预”的完整闭环,显著提升了同领域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成员:团队成员共1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博士5人,硕士6人。

3.2.3社区慢性病症状群机制与护理管理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社区高发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基于流行病学筛选出与特定疾病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因素(营养、运动、睡眠等),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验证和干预。综合运用行为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等研究手段,深入研究生活方式影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为预防和改善生活方式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宏观依据和微观靶点。本研究团队充分发挥社区慢性病护理与基础研究的各自优势,在社区慢性病护理中发现问题,探寻导致生活方式相关慢性病的关键因素,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结果反哺慢性病的护理干预,让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成员:团队成员共19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8人,硕士7人。

4.学科科研情况

经过20余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科凝练出以“伤害性感受的护理干预机制及实证研究(麻醉护理)”为特色、以全生命周期为轴线,覆盖全人群的“妇女和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机制与护理干预研究(妇幼健康)、社区慢性病症状群机制与护理管理研究(慢病护理)”学科方向,推动护理学科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科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2020年度荣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2021年获得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获批省研究生教改课题3项、校级2项,其中省重点1项;校“课程思政”教改研究课题7项;省高校重点教材1部;省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1项;校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2项;负责编写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中的麻醉护理项目及“江苏省麻醉科护理单元建设管理指导意见”。

学科于2005年开始,与校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团队合作开展了有关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的基础研究,从护理学角度提供了新颖的干预思路和建议,后又分别与校内神经生物学、微生物与免疫、麻醉、肿瘤等学科团队合作,陆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健委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高层次科研项目;发表医学交叉护理学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最高影响因子14.65分。近五年,本学科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5项,包括国家级课题25项、省部级课题47项、市厅级课题27项,累计经费2108.9万元;荣获各级各类奖励、荣誉15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荣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赛道总决赛团体银奖;授权专利 34项, 其中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65篇,其中 SCI论文76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2篇;出版专著2部;出版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副主编10余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260余人次。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5.1国际平台

2020年,学科的麻醉护理硕士教育项目通过了国际麻醉护理联盟(IFNA)认证,是我国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高等教育单位;学科与全球排名第一的弗吉尼亚联邦州立大学(VCU)麻醉护理学院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建设国际麻醉护理合作中心;与全美公立排名第一的北卡罗来纳大学(UNC)护理学院开展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国际妇幼健康护理合作中心;2023年获批为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中心;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国际平台。

5.2校内平台

我校拥有2个国家级、21个省级实验教学平台,本学科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借助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母婴护理培训技能培训中心等平台,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创造优良的条件。

我校图书馆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医学信息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为2.55 万平米,阅览座位3471个,拥有31个中文数据库,13个外文数据库,藏书110余万册,长期订阅医学国内外期刊600余种,为学院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5.3实践平台

学科围绕研究方向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拥有20余家附属、教学医院;与学科实践基地共建4个国家级、25个省级、38个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有淮海经济区智慧健康管理示范区1个、徐州慢病护理实践基地2个、长护险实践基地1个,与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养老研究院;为研究生科研实践、临床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护理学科是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开拓者,全国第一个麻醉护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均为本学科创办,具有丰厚的麻醉护理教育教学积淀,不少院校的麻醉护理教育参照了我校的培养模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护理学科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基础丰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三年,本科生获省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64项,发表论文130余篇(SCI 18篇),获国家专利3项;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中荣获全国银奖;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1次;江苏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江苏省志愿者服务展示交流会铜奖;江苏省资助微电影二等奖;获江苏省先进个人、先进集体19项,护理学党委、团委先后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校示范党支部”、“特色团总支”、“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护理学科先后与20余家附属、教学医院的护理专家组成“团队式”导师组,专兼职教师160余人,院、校双方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学业奖学金183人次,立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计划9项,研究生发表论文121篇(SCI/SSCI 19篇,北核41篇),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三等奖1项,校第三届“创新杯”科协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1项、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我是共产党员”演讲比赛三等奖1项,获优秀会议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3项。研究生赴美国北卡来罗纳教堂山分校护理学院访学1名、国内研究生暑期学校3名、攻读博士4名。

7.学科社会服务

学科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等共同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的战略合作平台。近五年,针对区域内民众亟待解决的养老、育婴、慢病照护等健康问题成立淮海经济区智慧健康管理示范区1个、徐州慢病护理实践基地2个、长护险实践基地1个,与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养老研究院;为政府提供居民健康研究报告3份。

学科不断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为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将护理服务途径多样化,护理服务从临床延伸至社区、家庭中。护理科研团队通过专题讲座、健康咨询、急救知识技能普及、专科护理服务等方式加强社区居民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和慢病健康管理护理知识的宣传和帮助,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学科与各附属、教学医院组建多支医教协同护理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医院专科护士、护理学研究生、本科生等,近年来坚持为血液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病种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心理护理,显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并通过科研工作过程,收集一手临床数据,对科研基础薄弱的成员进行培训指导,为医院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8.招生就业

学科有近20年本科办学经历,现有在校生1600名,已有本科毕业生6000余名,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99.8%,就业率98%,用人单位满意度100%。我院培养的麻醉护理、助产护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目前已向社会医疗战线输送助产护理人才760名,麻醉护理人才820名,许多已发展成为临床护理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自2008年招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学科已完整培养12届共71名毕业生,目前在校硕士生72名;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在读。近三年,本院推免生选本学科率在66%-75%之间,专业认可度高。所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就业率100%。全国1/10本科及硕士麻醉护士毕业于本学科,苏北地区80%护理骨干、95%麻醉护士为我校培养。毕业研究生在各三级甲等医院或高等护理教育单位承担重要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他们因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优秀的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及新理念,表现出了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发展潜质,在同行中崭露头角,获得所在单位的认可,已有多名毕业生成长为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士长或护理骨干,为苏北地区医疗机构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事业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做出突出贡献。